慢性荨麻疹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北京大学特应性皮炎与免疫性皮肤病
TUhjnbcbe - 2020/12/12 17:54:00

医院皮肤科、中国康复医学皮肤病康复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年北京大学特应性皮炎与免疫性皮肤病高峰论坛于11月14日在京举行。本次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举办。现场吸引了余名皮肤科同道,另有超人次实时线上参会。

医院皮肤科主任、中国康复医学会皮肤病康复专委会主任委员张建中教授担任本次高峰论坛主席。开幕式上,医院院长姜保国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洪铎教授、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陆前进教授分别进行了开幕式致辞,对医院皮科近年来取得的成就表示祝贺,对高峰论坛的持续举办表示赞扬。

张建中教授▲

姜保国教授▲

陆前进教授▲

陈洪铎院士▲

开幕式后,陆前进教授、陈翔教授、马琳教授、张建中教授、高兴华教授先后进行精彩的大会发言。

陆前进教授进行了题为“B细胞介导的皮肤局部免疫炎症反应”的精彩报告,深入介绍了AIM2在红斑狼疮发病机制中的关键作用。

陈翔教授▲

陈翔教授围绕免疫相关皮肤病诊疗新技术研发进行大会发言,医院皮肤科在该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

马琳教授▲

马琳教授的发言贴近临床,以儿童特应性皮炎(AD)的鉴别诊断切入,分享了大量以AD样皮损为表现的儿童少见疾病,展示了儿童皮肤科临床思维的魅力。

张建中教授对AD相关工作的进步及新药研发推动AD治疗进展进行了学术报告,张教授提出,未来一年将会进入AD治疗的新时代。

高兴华教授▲

高兴华教授进从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面对位于手足、面部、外阴、肛周及其他特殊部位的皮炎进行了详尽的介绍。

宋志强教授进行了题为“AD的异质性与亚型”的报告,就不同年龄阶段的AD特征性/不典型表现、内源性及外源性AD的鉴别诊断及新的发病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梁云生教授对重症AD治疗经验进行报告,为我们明确了重症AD急性发作及合理维持的治疗方法。刘玉梅教授谈中国AD诊断标准应用体会,就不同AD诊断标准进行比较,突出“中国标准”的简洁性及实用性,增加了中国皮肤科医生进行AD诊疗的信心。姚志荣教授以线上分享的形式,对特应性皮炎命名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汇报,明确了疾病发展的历史沿革,对各种易于混淆的概念进行了鉴别。

在AD与特应性疾病专场,王良录教授为大家带来了特异性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及进展,展望了中国免疫治疗今后的发展方向,并呼吁同国内的皮肤科医生合作进行AD的免疫治疗的研究。施辛教授就AD中国标准在苏南地区的适用性进行了大会发言,提出通过其它标准相比,AD诊断的中国标准简洁易记、便于临床实际应用,并且加入实验室指标后诊断更具有客观依据。其中,特应性家族史为直系亲属、有多系统受累,总IgE≥U/ml、病程半年以上、皮疹分布是屈侧且严格对称的条件在AD诊断中更为重要。总体来说,中国标准符合我国苏南地区AD患者的实际情况。赵琰教授为大家讲解了治疗AD的小分子靶向药物的进展,主要包括JAK抑制剂如迪高替尼、托法替尼等,PDE4抑制剂、H4受体拮抗剂、前列腺素受体拮抗剂、芳香烃受体激动剂等。支玉香教授为大家带来了荨麻疹和血管性水肿的讲解,尤其提出针对单纯发生的血管性水肿,临床诊断荨麻疹的可能性比较低,除了考虑药物原因,多倾向于诊断为遗传性血管性水肿或获得性血管性水肿。并详细介绍了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以及治疗原则。

刘全忠教授为我们带来了化妆皮炎与染发皮炎的临床诊疗进展;提出化妆品皮炎的分型特点及治疗,强调了化妆品原物斑贴试验的重要性。姚煦教授为大家介绍了AD与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主要涉及脱敏治疗的机制、长期疗效及疗效指标,分享了我国治疗的数据。谢志强教授为我们详细介绍了AD瘙痒机制的研究进展与治疗理念更新,提出AD的瘙痒是从皮肤到大脑的结构可塑性改变与功能失调,并介绍了一些靶向神经-免疫交互作用体系的新研发的止痒药物。

在免疫性皮肤病专场,肖汀教授为大家带来其对慢性荨麻疹长期治疗的临床经验及生物制剂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新进展。潘萌教授就免疫性疱病的发展机制进行大会发言,尤其强调了辅助性T细胞,调节性T、B细胞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并对免疫性大疱病的治疗进展进行深入介绍。陶娟教授给大家讲解了重症药疹的诊疗难点和对策,强调了生物制剂治疗重症药疹的治疗机制、适应症、用法用量、疗效、不良反应及使用注意事项等。李厚敏教授给大家讲解了AD与皮肤真菌微生物菌群的关系。微菌群失调是AD的发病机制之一,在AD的治疗中对抗真菌药物的使用多加

1
查看完整版本: 北京大学特应性皮炎与免疫性皮肤病